数字评级法
来源: | 作者:再评级 | 发布时间: 278天前 | 868 次浏览 | 分享到:
972年,美国钱币协会(ANA)成立美国钱币协会鉴定服务部(American Numismatic Association Certification Service,ANACS),因为美国财政部和在钱币收藏鉴定领域具有较高地位的史密斯博物馆均位于华盛顿,因此该机构最初也设立在华盛顿。直到1976年,美国钱币协会鉴定服务部业务成熟后才搬回其总部科罗拉多。但是,由于其先后于1990年和2007年进行股权转让,其稳定性及标准的连续性受到质疑,使其逐渐丧失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数字评级法起源并盛行于美国,是在描述分级法的基础上细化而产生的。
1949年,威廉·谢尔顿(William Sheldon)出版了《早期美国美分币》,该书以1793-1814年美国铜币为例,根据不同品相的铜币与市场价格的比例关系,首次用数据对硬币的品相从1〜70予以分级,并附带各等级的价格,但这一比例关系很快失去现实意义。
1972年,美国钱币协会(ANA)成立美国钱币协会鉴定服务部(American Numismatic Association Certification Service,ANACS),因为美国财政部和在钱币收藏鉴定领域具有较高地位的史密斯博物馆均位于华盛顿,因此该机构最初也设立在华盛顿。直到1976年,美国钱币协会鉴定服务部业务成熟后才搬回其总部科罗拉多。但是,由于其先后于1990年和2007年进行股权转让,其稳定性及标准的连续性受到质疑,使其逐渐丧失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1977年,美国钱币协会发布了《美国钱币协会美国硬币评级正式标准》(OfficialANA GradingStandardsfor United StatesCoins),对数字评级法进行了完善。
1986年,美国7家知名币商在加州成立了一家纯商业性质的鉴定评级公司——美国硬币评级专业服务公司(ProfessionalCoinGradingService,PCGS)。PCGS的成立,使得数字评级法在美国得到了较好的推广。1987年美国钱币保证公司(NumismaticGuarantyCooperation ofAmerica,NGC)在佛罗里达成立。
数字评级法已经在美国广泛使用,美国钱币协会也对《美国钱币协会美国硬币评级正式标准》不断地进行修订,但尚未得到国际上的完全认可。该标准下的钱币评级业务陆续传入我国,并在国外机构的推广下迅速发展。
数字分级法首先将钱币品相分为三类:精制品、未流通品、流通品。在每一品类后缀有数字(3-70),以表示其品相高低。其中:精制币(Proof Coins)通常细分为Proof-70、Proof-65、Proof-60和Proof-55,分别对应为完美精制(PerfectProof)、精选精制(Choice Proof)、典型精制(Proof)和损伤精制(Impaired Proof)。“精制”原则上并非一种品相分级,而是一种特殊的制造工艺。由于精制币主要用于收藏,所以都未经流通。世界上最早的精制币出现于1850年左右,数量很少,到20世纪30年代后,各国造币厂才普遍制造精制币。我国所发行的绝大多数贵金属纪念币都属于此类。
未流通品(Mint State Coins/Uncirculated Coins,简称MS)指从造币厂出厂后未投入市场流通的全新币,所以也叫出厂币或原封币。未流通币可细分为MS-70、MS-65、MS-60,也就是完美未流通(Perfect Uncirculated)、精美未流通(Gem Uncirculated)和典型未流通(Typical Uncirculated)。